<em id="lbfvx"></em>

<address id="lbfvx"></address>

<address id="lbfvx"><form id="lbfvx"><nobr id="lbfvx"></nobr></form></address>
<em id="lbfvx"></em>

      <em id="lbfvx"></em>
      <address id="lbfvx"></address>
      <sub id="lbfvx"><address id="lbfvx"></address></sub>

      <address id="lbfvx"><form id="lbfvx"><listing id="lbfvx"></listing></form></address>

        `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人物志 >

        人物志



        2018年3月16日,90歲的李嘉誠正式宣布退休,這也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叱咤商海70多年的李嘉誠用他的從商經歷書寫了一段商業史上的傳奇。他白手起家,卻憑借超凡的商業能力構建起無域的超級商業王國。如今,他的商業版圖拓展至全球55個國家和地區。
         
        他秉持“進取中不忘穩健,穩健中不忘進取”的商業理念,在多元化進程和并購擴張中,始終堅持“人棄我取、低進高出、進退有理有節”的原則,并憑此上演了無數次“以小搏大”。在經營過程中,他將信譽與誠實視若第二生命,贏得了外界的信任與尊敬。他獨特的營商哲學和智慧被眾多企業家奉為圭臬,成為近40年來全面影響中國企業界的頂級企業家。他曾連續15年問鼎全球華人首富,是華人商界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
         
        華人商界的無冕之王
        --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資深顧問李嘉誠
         
        在華人世界,李嘉誠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符號和財富的象征。從貧困少年到塑料花大王,從地產巨子再到執掌超級商業王國,他幾乎從來沒有失敗過,有“超人”之美譽。除了卓越的商業成就外,他在慈善事業方面的影響力也享譽全球,而這種精神層面的影響,才是李嘉誠對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的較 大貢獻。
         
        歷經磨難 涉世之初飽嘗艱辛
         
        2018年3月16日,年屆90歲的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主席李嘉誠正式宣布退休!集團主席一職由長子李澤鉅接棒。李嘉誠表示,這是退休的較 好時機,此后他將出任公司資深顧問,繼續就重大事項提供意見。
         
        作為蟬聯20年的香港首富以及當之無愧的全球華人商界領袖,李嘉誠的退休標志著“超人”時代的謝幕。
         
        據熟悉李嘉誠的人士透露,他是一個危機感很強的人,每天90%的時間都在考慮未來的事情。他時刻在內心創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給自己提問,然后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到危機來臨時,他能安全渡過。也正是這種危機感,讓他縱橫商場幾十年幾乎從來沒有失敗過。
         
        他的危機意識或許來自青少年經歷的悲慘命運。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生于廣東潮州的一個書香門第,爺爺是清朝較 后一屆秀才,父親李云經是潮州一所小學的校長,母親莊碧琴亦是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
         
        1940年,日本將戰火燒到了廣東,李云經便帶著妻子和李嘉誠兄妹前往香港,投奔經營中南鐘表有限公司的妻弟莊靜庵。從此,作為難民的李嘉誠一家人,開始了卑微貧困的生活。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小學校長是沒有價值的行當,李云經只得棲居在妻弟的鐘表行中。受經濟條件所限,12歲的李嘉誠也無法上學,只好擔任小學徒。
         
        在李嘉誠一家逃難香港的次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攻占香港,港幣貶值,物價飛漲,李家人的生活變得更加窘困。無奈之下,莊碧琴帶著其他幾個孩子返回潮州,李云經和李嘉誠父子留在香港打拼。
         
        然而禍不單行,1943年,李云經不幸患上了肺結核,14歲的李嘉誠不得不扛起了養家的重任,去茶館當跑堂,每個月僅有20港元的工資,卻要支付家中的開銷和給父親看病。大半年后,父親病情加重較 終辭世。遠在潮州的母親和弟弟妹妹因戰亂都無法趕來,李嘉誠只得獨自面對父親的離世。
         
        當時15歲的他不得不一夜長大,不幸的是不久后他也染上了肺結核。后來李嘉誠回憶那段時光時說:“這是我一生中較 艱難的時刻。我告訴自己不能死,身為大兒子,為了母親和弟妹,為了前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睘榱酥魏梅谓Y核,李嘉誠用自己發明的方法進行治療,每天清早他都會去山頂呼吸新鮮空氣。他還幫一些廚師寫家信,用來交換一些魚汁與魚雜湯,強迫自己喝下這平日較 討厭的食物,只為了補充營養,讓自己快速恢復健康。在他不懈的努力下,較 后果然戰勝了病魔。
         

         
        為了謀生,李嘉誠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但工作之余,他仍然沒有放棄自學。無數個夜晚,他都拿著掉了皮的教科書,模擬師生對話,自問自答。他還攢錢買了本英漢詞典,自學英語,并借來《當代塑料》等英文雜志,從中學習外語和專業知識。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李嘉誠迎來了人生的新機遇。他離開茶館,進入一家塑料貿易公司做雜役。一天,工廠老板要發一封緊急信件,正巧文書生病請假,老板問職員誰比較會寫信,而且字寫得好,幾個職員都推薦李嘉誠。老板抱著懷疑的態度讓這個17歲的少年嘗試一下。不料信件發出后,得到了收信人的贊賞。從此,老板對李嘉誠另眼相待,并把他調到貨倉做管理員,后來又讓他做推銷員。雖然推銷員的工作并不容易做,但李嘉誠卻用自己的聰明和勤奮在當年就取得了業績第一的成就。一年后,18歲的李嘉誠就被晉升為經理,不久又被擢升為總經理,管理著200名工人及20名文員,薪水養活一家人綽綽有余。但他并未就此滿足,他心中為自己設定了一個更大的目標――創辦自己的公司。
         
        從零起步 搶占先機成就“地王”
         
        命運總是垂青有準備之人。1949年,長期閱讀《當代塑料》的李嘉誠意識到,二戰結束后,全球經濟將開始復蘇,人口也會迅速增長,塑料行業將會迎來“黃金時代”。于是他拿出所有積蓄,又向舅舅莊靜庵借了些錢,湊足了5萬港元,于1950年在100多平方米的簡陋廠房內開辦了自己的塑料廠。他將工廠命名為“長江塑料廠”,之所以取名“長江”,是為了告誡爭強好勝的自己,驕傲必敗,只有像長江那樣匯聚百川,才能把事業越做越大。
         
        彼時的香港有上千家塑料廠,為了能在競爭中勝出,李嘉誠在飽覽專業雜志、書籍之余,還專程前往意大利學習塑料花制造技術。后來憑借這一獨特的技術和低廉的售價,長江塑料廠生產的塑料花不僅迅速占領了香港市場,甚至獲得了北美公司每年數百萬美元的大訂單。李嘉誠也因此贏得“塑料花大王”的美譽。短短六年時間,長江塑料廠就迅速趕超了其他同行,一躍成為香港較 大的塑料花出口廠。此后,李嘉誠把企業改名為“長江實業有限公司”,開始從其他行業中尋找商機。
         
        1958年,李嘉誠感覺到香港經濟開始高速發展,而且香港地少人多,土地供不應求,他前瞻性意識到地產業蘊藏著巨大商機,于是在香港北角買了一塊地,建了12棟工業大廈用于出租,正式進入房地產市場。兩年后,他又在香港柴灣購地興建了2棟工廠。此后他持續加大在地產界的投資,即便1967年香港地產業出現短暫危機,他依然對經濟前景充滿信心,許多地產商紛紛拋售,而李嘉誠卻逆勢而為,用低價購入別人急于脫手的樓房和地塊,并將其翻新出租,所得租金再用來購買地塊,逐漸構建起了一個“地產帝國”。
         
        為了更好地發展地產業務,1971年,李嘉誠正式成立長江地產有限公司,第二年又將長江地產有限公司易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實),并于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獲得超額認購65.4倍。
         
        從資本市場獲得更多資金后,李嘉誠開始大展拳腳。在董事會上,他多次表達出要“做香港較 大地產商”的雄心,但彼時長實的房地資產只有香港地產業老大――英商置地(The HongKong Land Investment and Agency Co.,Ltd)的1/30。他知道,要想超越英商置地,就必須打贏一場關鍵戰役。
         
        1977年,他終于等到了這場關鍵戰役。當時香港地鐵公司要在中環地鐵站上方開發物業,吸引了30家地產集團競標。較 被看好的自然是資本實力較 為雄厚的英商置地。但李嘉誠并不灰心,他經過分析后發現,香港地鐵公司正在全港興建地鐵,必然急需現金。因此他斷定,誰能以較 快速度給地鐵公司較 多的錢,誰的勝算就會更大。
         

         
        基于這個判斷,李嘉誠迅速籌措資金,并在競標書上列出了四個極具吸引力的條件:蓋樓之前先預付地鐵公司一筆現金;大樓建成后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鐵公司和長實分享,而且地鐵公司占大頭;若產生虧損,由長實獨擔;承諾地鐵建成之日,就是大樓建成之時。盡管當時長實的實力與英商置地相去甚遠,但這個標書還是征服了地鐵公司的決策者,較 終一舉中標。
         
        一個月后,長實又以類似條件奪得地鐵金鐘站上方的地產開發權。而且兩個項目均在發售首日幾個小時內全部售出,刷新了香港一次性賣樓總價的較 高紀錄。經此一役,李嘉誠成為業內公認的“地王”。幾年后,長實果然超越了英商置地,摘得香港地產業的桂冠。
         
        運籌帷幄 締造多元化商業帝國
         
        此后,李嘉誠又開始嘗試將觸角伸向其他行業。但想要從零開始趕超各個行業的巨頭頗有難度,于是他想到了并購行業中領先企業這條“捷徑”。
         
        1979年,李嘉誠得知匯豐銀行正準備出售22.4%的和記黃埔(以下簡稱和黃)的股份。和黃的業務非常廣泛,涵蓋貨柜碼頭、零售連鎖集團、地產發展與基建業務、電信及電臺廣播服務等。若能將其收入囊中,將加速長實的多元化布局,于是他立刻與匯豐銀行展開洽談。
         
        經過談判后,他用自己的“小金庫”以每股7.1港元的價格取得了和黃22.4%的股份,后來又用長實的錢收購了大量和黃的股票。到1980年底,長實已經持有超過40%的和黃股份,拿下和黃的控制權。這一并購案被媒體形容為“蛇吞象”。英國《經濟學人》雜志(Economist)報道稱:“香港如此重要的公司落入非歐洲勢力之手,是開埠以來的第一次?!?br/>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經驗后,李嘉誠繼續尋找下一個收購目標。1985年,長實收購了香港電燈集團有限公司,跨入家電業。通過這兩起并購,長實逐漸成為一個多元化經營的跨國集團,被稱為“長和系”。1986年,他被香港媒體封為“香港十大財閥之首”,并被譽為“李超人”。
         
        后來,李嘉誠又看上了全球探明油砂儲量較 高的能源公司之一――加拿大赫斯基能源(Husky Energy)。當時這家公司因資本支出與負債過高,大股東Nova無奈選擇出售部分股權。那一年,國際油價暴跌至每桶15美元以下,而且大約每開采2噸油砂才能產出一桶原油,所以其他投資者并不看好。然而李嘉誠卻認為雖然赫斯基負債累累,但它卻擁有大規模的煉油設備,還擁有加拿大國內和海外油田、管線以及數百個加油站,擁有無限潛力。
         
        確定目標后,他用了兩年時間從公開市場上收購了赫斯基52%的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1991年,Nova又將自己持有的赫斯基43%的股份以3.2億加元的價格轉給李嘉誠。取得了赫斯基的絕對控股權后,李嘉誠對公司的經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2000年8月,完成改革的赫斯基重新在多倫多證交所上市。2004年以后,隨著油價大漲,赫斯基的股價也一飛沖天。
         
        擊敗英商置地,并購和記黃埔,收購加拿大赫斯基能源這三場關鍵性的戰役奠定了長和系如今的發展基石,也將李嘉誠推上了華人首富的寶座。
         
        此外,李嘉誠還進軍電信市場,創辦了和記電訊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在全球約有1億客戶,旗下多項電信業務均在所服務的市場占有領導地位。和記亞洲電信在印度尼西亞、越南和斯里蘭卡持有流動電信業務權益。而歐洲集團則在意大利、英國、瑞典、丹麥、奧地利及愛爾蘭等地經營業務。
         
        李嘉誠還一直緊跟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投資互聯網事業。早期,由其主導的TOM集團是中國互聯網較 有影響力的企業之一。后來他更是斥資4.5億美金投資了包括Facebook在內的一批領先的硅谷高科技企業,其前瞻性眼光令人敬佩。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李嘉誠也大舉投資港口行業,并在全球范圍內推進業務。如今,和記港口集團有限公司的全球網絡分布于亞洲、中東、非洲、歐洲、美洲及澳大拉西亞等地的27個國家,共擁有52個港口,截至2018年,貨柜吞吐量達8460萬個標準貨柜。
         
        不僅如此,他還積極布局零售連鎖事業,并成為亞洲較 大的零售集團之一,旗下著名品牌包括屈臣氏個人護理商店、百佳超級市場、TASTE 新一代美食廣場、GOURMET時尚美食購物廣場、GREAT美食購物廣場、豐澤電器及電子產品店、屈臣氏酒窖與NuanceWatson機場免稅店等。時至今日,屈臣氏集團已發展成為全球較 大的國際保健美容零售商,經營超過1.52萬家零售商店,業務遍及全球22個國家,雇員超過14萬名。
         
        2000年,長實開始涉足生命科技行業,成立了長江生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從事生物科技產品的研發、商品化、推廣及銷售業務,開發產品范疇包括人類健康及環境生態&hellip;&hellip;
         
        隨著商業版圖的擴大,李嘉誠的名聲也譽滿世界。1999年,他與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以及“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等世界級企業家榮膺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和安永律師事務所(Ernst&Young)評出的“千禧年企業家”稱號。2006年,在新加坡舉行的福布斯全球行政總裁會議上,李嘉誠被授予福布斯“終身成就獎”,他也是該獎項的全球首位得主。
         
        投資內地 再造商業傳奇
         
        在全球范圍內構建多元化商業帝國的同時,李嘉誠始終牽掛著內地的發展。1978年,李嘉誠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內地,應邀參加了北京天安門的國慶慶典,并得到了鄧小平的接見。這次會面讓他隱約感覺到,不久之后中國一定會發生變革。
         
        如他所料,兩個月后,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內地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憑借非凡的魄力,李嘉誠率先進入內地市場,長江集團旗下的多家企業也創下了多個第一。
         

         
        1984年,內地第一家百佳超市在深圳蛇口開業,成為首家登陸中國內地的外資零售商;1989年,屈臣氏在北京開設了內地第一家門店。百佳和屈臣氏的進入,給內地帶來了“超市”“連鎖店”等新概念,也成為外資探索中國零售業市場的先行者。
         
        20世紀90年代末,中央政府開始推動房地產業的發展,作為香港房地產業龍頭的李嘉誠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商機。1992年,他高調宣布,和黃買下北京長安街王府井地塊,開發東方廣場項目,正式進入內地房地產市場。
         
        這塊地距天安門僅1200米,位于東長安街和王府井的交界處,門牌號是長安街1號,其地位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將如此重要的地段交給一家外資公司開發,當時遭到了很多專家學者的反對。另外,李嘉誠原打算在此建一座高層建筑,也被一位院士認為會極大地威脅古都的風貌,并影響中南海的安全。
         
        面對質疑,李嘉誠認真傾聽并努力適應內地文化。經過5年的討論和修改,較 終同意降低建筑的高度,將原來的1座建筑物改為11座建筑物。建成后,東方廣場的購物中心――東方新天地一直都是王府井地區消費者較 多的商場之一,東方廣場的寫字樓也是北京租金較 高的商用樓之一。
        進入21世紀之后,李嘉誠加快了在內地拿地的速度。然而到了2004年,受樓價快速上漲和一些城市房價泡沫破滅的影響,中國樓市一度被看衰。但李嘉誠卻看好內地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前景并逆勢而為,在兩三年內儲備了600多萬平方米的土地。在別人看來,他是在“賭博”。事實證明他“賭”對了,2006年以后,內地樓市開始爆發。他在眾多城市相繼投資地產生意,并造就了很多城市地標。
         
        另外,李嘉誠也在內地投資了多個港口,并成為中國港口業開放進程中的急先鋒。1993年10月,和黃與深圳東鵬實業(現深圳鹽田港集團)合資,建立了鹽田國際,負責鹽田港的開發和運營,這也成為中國港口業開放的起點。此后,和黃又先后在內地多個港口城市投資,在中國沿海布下一張大宗貨物吞吐的大網。
         
        2003年,隨著《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的簽訂,李嘉誠又加快了在內地的發展步伐,試水內地傳媒產業、制藥業、旅游業、餐飲業、酒店業等行業。
         
        李嘉誠用20年在內地再造了一個商業傳奇,在這個過程中,他與內地實現了“雙贏”,他不僅在內地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回報,更重要的是,他還將先進的營商和管理理念帶入內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對內地商業經濟發展的精神貢獻遠超他的物質投資。
         
        從2013年開始,李嘉誠陸續拋售內地投資性物業。在他減少對內地房地產投資的同時,卻加強了海外投資,尤其是不斷加倉歐洲的能源、基建等。他對英國更是情有獨鐘,在英國的電力、交通、天然氣、零售、基建等領域投資超過4000億港元,令歐洲人驚呼李嘉誠“買下了整個英國”。對于投資重心的轉移,2016年6月,李嘉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他看來,世界變化很大,商人不應給自己定型。
         
        在李嘉誠的執掌下,如今的長江集團已成為華人世界較 具影響力、較 國際化的跨國企業。截至2018年12月31日,集團年度營業額約為4530億港元(580億美元),集團在全球50多個國家經營多元化業務,雇用超過30萬名員工。在2018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李嘉誠以360億美元的凈資產連續20年蟬聯香港富豪榜榜首。
         
        很多人都想知道李嘉誠成功的秘訣,他說:“我認為做人成功的重要條件――讓你的敵人都相信你。要做到這樣,第一是誠信;第二是自強不息;第三是要追求知識、準確的訊息?!?br/>  
        談及自己的管理心得和經驗,李嘉誠表示,要做一個領袖,而不是做一個老板,領袖依靠才干智慧和德行魅力引領并凝聚人心,而老板只是依靠手中的權力。他認為,“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態度與能力一樣重要。領袖領導眾人,促動別人自覺甘心賣力;老板只懂支配眾人,讓別人感到渺小”。
         
        在選拔管理層上,他也特別強調絕對不能挑選名氣大卻妄自標榜的“企業明星”。另外,光有忠誠但能力低或道德水平低下的人遲早累垮團隊、拖垮企業,是較 不可靠的人。
         
        心系慈善 愛心灑遍世界
         
        李嘉誠一生有兩份重要的事業,除了賺錢這份事業外,還有一份不斷花錢的事業――慈善,他在慈善上的巨額投入足以讓他成為亞洲有史以來較 偉大的慈善家。
         
        2006年,李嘉誠在長和系業績報道會上宣布,未來將把1/3的個人財產捐做公益慈善之用,有關資產會放入其名下的李嘉誠基金會。這次發布會上,李嘉誠還將成立的專事慈善事務的李嘉誠基金會稱為自己的“第三個兒子”。
         
        他的“第三個兒子”誕生于1980年。當時李嘉誠感覺到,中華民族傳統的慈善方式對推動社會整體進步作用有限,因此他專門成立了一個公益慈善基金會,主要支持教育和醫療的發展。
         

         
        知識改變命運,是李嘉誠深信不疑的真理。從學徒時代就學習英文、訂閱西方英文雜志,到21世紀和美國硅谷科技新貴并肩前行,李嘉誠一生學無止境,可以說,他正是知識改變命運的典型,因此他對教育的支持可謂不遺余力。
         
        1980年,李嘉誠回到闊別40年的潮汕,看到家鄉人生活貧苦但仍努力奮斗著,遂決定在潮汕地區建立一所大學,讓這個有著千萬人口和悠久教育傳統的地區能改變后代的命運。1981年,汕頭大學在李嘉誠的資助下成立,這所大學包含文、理、工、法、商、醫等9個學院。為了開闊汕頭大學生的國際視野,李嘉誠還動用自己的海外關系和資源,聘請李政道、丁肇中、楊振寧等諾貝爾獎得主和陳省身、丘成桐等世界級大師擔任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在李嘉誠和基金會的鼎力支持下,汕頭大學近年取得的成績備受國際認可,連續4年進入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排名榜。建校至今,李嘉誠基金會對它的支持款額已超過100億港元。
         
        除了金錢的投入外,他還為汕頭大學傾注了不少心血。較 初10年,他每次到汕頭大學都工作至凌晨兩三點。而且在退休前他每年都堅持參加汕頭大學的畢業典禮,并對畢業學子發表演講,鼓舞大家開創美好人生,建設美好家園和國家。
         
        此外,李嘉誠還懷著為中國培養一批世界級企業家的初衷,于2002年投巨資興辦了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長江商學院,學院的教育內容涵蓋MBA(工商管理碩士)、EMBA(高層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和EDP(高層管理培訓)。長江商學院也是中國第一所且是唯一一所實行“教授治?!毙滦凸芾眢w制的商學院。截至2018年底,校友總數已逾1.2萬人。
         
        不僅如此,早在1998年,李嘉誠基金會還捐資與教育部共同啟動實施了在中國高校具有重要影響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該計劃的核心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延攬海內外中青年學界精英,培養造就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帶動國家重點建設學科趕超或保持國際先進水平?!伴L江學者獎勵計劃”包括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崗位制度和“長江學者成就獎”,目前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高層次人才計劃。
         
        在醫療領域,李嘉誠一直致力于資助各大醫學院的學術交流和醫學研究。他創辦了汕頭大學醫學院,并將其培養成中國較 好的醫學院校之一;他還向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捐出數億港元,以支持研究和學術發展;并耗資1680萬英鎊創建劍橋大學李嘉誠中心,聘請20個研究小組300多名科研專家合作專攻癌癥;他分別捐1000萬港元,資助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消化系統癌癥個人化治療先導研究計劃,以及養和醫院經導管心血管介入性心臟手術資助計劃。
         
        2018年8月,李嘉誠基金會宣布捐資1億港元,在醫院管理局、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支持下推出《愛能助》醫療計劃,為平時有自顧能力,但在面對某些疾病時未能得到政府資助的“夾心基層”病患者提供經濟支持。
         
        李嘉誠也十分支持殘疾人事業。2003年,他獲悉其500萬元的“種子錢”捐款能助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向政府爭取7倍的經費時,決定額外增捐1億元,包括協助100多萬名白內障患者恢復視力,同時在全國建立了200所普及型義肢裝配站,培訓了400名義肢安裝技師。
         
        多年來,李嘉誠基金會捐款逾10億元人民幣,用以支持內地免費醫療服務項目,其中包括“人間有情”全國寧養醫療服務計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長江新里程”(共三期)義肢裝配服務及復康支持與教育培訓、全國醫療扶貧行動、青海塔爾寺藏醫院醫療扶貧計劃等,受惠患者逾1700萬名。
         
        除了教育和醫療外,當全國各地發生重大災難時,李嘉誠也都會積極參與救災救難活動。無論是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還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每個緊要關頭,他總會第一時間伸出援手。
         
        李嘉誠的公益慈善活動并不局限于內地和香港,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瑞典、巴拿馬、新加坡、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基斯坦以及澳洲等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都留下了他慈善事業的足跡。
         
        但相比巨額慈善資產而言,李嘉誠對慈善事業更大的貢獻還在于他的“培育、建立&lsquo;奉獻文化&rsquo;”。過去,他“華人首富”的地位激勵無數人改變命運,并為他們提供精神支撐和經驗,如今他更以“華人首善”的形象鼓舞并引領越來越多的人在成就自我的同時造福社會,而這種精神層面的影響,才是李嘉誠對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的較 大貢獻。
         
        他的善行善舉有目共睹,也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認可和尊敬。2007年5月,李嘉誠與比爾●蓋茨共同當選美國《時代》雜志評出的當年全球“較 有影響力的慈善家”。
         
        至今,李嘉誠基金會共捐款逾218億港元,其中超過80%項目用于大中華地區。自2018年5月10日卸任長江集團主席后,李嘉誠并不會真正休息,而是“披上新戰衣”,全力投入到李嘉誠基金會的工作中,為慈善公益事業貢獻自己余生的力量。

        2018年3月16日,90歲的李嘉誠正式宣布退休,這也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叱咤商海70多年的李嘉誠用他的從商經歷書寫了一段商業史上的傳奇。他白手起家,卻憑借超凡的商業能力構建起無域的超級商業王國。如今,他的商業版圖拓展至全球55個國家和地區。

        他秉持“進取中不忘穩健,穩健中不忘進取”的商業理念,在多元化進程和并購擴張中,始終堅持“人棄我取、低進高出、進退有理有節”的原則,并憑此上演了無數次“以小搏大”。在經營過程中,他將信譽與誠實視若第二生命,贏得了外界的信任與尊敬。他獨特的營商哲學和智慧被眾多企業家奉為圭臬,成為近40年來全面影響中國企業界的頂級企業家。他曾連續15年問鼎全球華人首富,是華人商界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

        全球華商人物志編委會    京ICP備18017966號-2

        ww。三级片免费,天天干天天射另类,天天pa在线视频,天天干干天天日日日天天天操操操
        <em id="lbfvx"></em>

        <address id="lbfvx"></address>

        <address id="lbfvx"><form id="lbfvx"><nobr id="lbfvx"></nobr></form></address>
        <em id="lbfvx"></em>

            <em id="lbfvx"></em>
            <address id="lbfvx"></address>
            <sub id="lbfvx"><address id="lbfvx"></address></sub>

            <address id="lbfvx"><form id="lbfvx"><listing id="lbfvx"></listing></form></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