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的呂志和,一生中有諸多耀眼的標簽--“千億富豪”“石礦大王”“酒店大亨”“太平紳士”“澳門新賭王”……年屆八旬后,他又成了大眾眼中的“價值觀布道者”。呂志和獨獨鐘愛后者,這是他今后人生中全力傾注的目標。人生上半場,他靠智慧聚集財富;下半場,他要做閃過光亮的流星。
從超級富豪到布道者
--香港嘉華集團主席呂志和
“小的時候,我看到的國家是貧窮、落后、苦難、屈辱的??谷諔馉幤陂g,香港發生嚴重饑荒,人死了,沒有地方殮葬,尸骸就隨街放置,曾親眼見到有人將尸體從屋內扔到街上”。兒時親歷的慘痛畫面,在呂志和的生命中一刻就是70余年。這段歲月,啟蒙了呂志和的終極志向,也改變了呂家的命運軌跡。
亂世中逆襲
呂志和1929年出生在廣東江門的富裕人家。1934年,為躲避日軍的炮火,父親帶著全家遷往香港避難,那里有曾祖父早前置下的物業。
曾祖父呂德盈是呂志和眼里的英雄,15歲時便冒著生命危險前往美國謀生。幾十年間,呂德盈從農場勞工變成農場主,又變成美國進出口市場較
大的華人供應商。曾祖父勇于開拓的精神像一顆種子播進呂志和幼小的心靈,在身逢亂世之時,成為呂志和尋找生計的力量源泉。
落腳香港7年后,1941年,香港也遭遇淪陷,父親的生意戛然而止;學校關停,呂志和被迫結束初中學業。呂家生活和千萬香港家庭一樣,每況愈下,能吃上一頓大米飯都成了奢望。
12歲的呂志和不愿坐以待斃,決定為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扭轉困局。憑借敏銳的洞察力,他很快便找到了機會。
當時很多到香港避難的內地人都希望重返家園,一個必須的程序是向日軍領取通關證件。人流集中時,通常會排起成百上千人的長隊,這些人對零食產生大量需求。呂志和就此打定了主意。
他獲得祖母的支持,先小本倒賣花生。積累起一些本錢和售賣的經驗后,請來食品師傅,加工神仙糕等熟食。呂志和負責采購,祖母負責銷售。小生意中,呂志和學會了各取所長,分工合作。
這期間,呂志和的創新能力也被激發而起。市面上原本熱銷的薩琪瑪因戰亂而原材料奇缺,呂志和盤算--一旦尋找到替代品,則會大賺一筆。一家雜貨鋪內的沙河粉引起了他的注意,回家后他反復做試驗,將“沙河粉薩琪瑪”研制成功。
新式薩琪瑪口味算不上絕佳,但動蕩歲月中有這樣一種能填飽肚子、性價比又高的食品已然不易,呂氏薩琪瑪很快走紅。
此后,呂志和還用木薯粉代替米粉做成粉皮,以隔夜的菜頭菜尾和油渣做成肉菜包,同樣大受歡迎。
如此花樣迭出,令呂志和獲利頗豐,到日本戰敗時,他賺到了200萬日本軍票(約合50萬港元)。在當時,這些錢可以買下一條街的房子。16歲的呂志和名利雙收。
然而,呂志和做夢也沒想到,辛苦積累的財富會在一夜間化為泡影--1945年,日軍戰敗投降,重新接管香港的港英政府將港元恢復為法定貨幣,呂志和手中的日本軍票變成了廢紙。好在年輕就有無限機會,調整心態后,呂志和重新開始。他到姨丈那里做學徒,學習汽車零件批發和銷售。3年后,呂志和已經掌握了判斷市場的能力,開始自立門戶,成立彌爾頓汽車材料行。預料到哪些貨品會暢銷,他就請姨丈從國外采購,生意日漸風生水起。
盡管在外人甚至客戶眼里,呂志和在年齡上更像個初出茅廬的孩子,但生意之道早被呂志和熟諳在心。他曾經幫助一位客戶訂購一批零件,對方大賺了一筆??蛻舾吲d之余拿出200元犒勞這個年輕的老板。呂志和婉言謝絕了美意。在他看來,服務客戶是分內工作,不必收取額外酬勞,想做大事,不能只看眼前小利,須放眼長遠,堅守原則。
第二年,朝鮮戰爭爆發,為呂志和創造了兩個重大機遇。憑借靈敏的嗅覺和過人的膽識,呂志和實現了人生兩級跳。
其一是國際社會對中國實施全面禁運帶來的機會。呂志和憑借與內地同行多年的互動往來,從新加坡大量購貨后,突破禁運封鎖,源源不斷地將貨物銷售到內地。沒多久,原本不為人知的呂志和在新加坡機械零件界名聲大噪。
另一次是意外偶得。呂志和從日本好友那里得知,朝鮮戰爭結束后美軍剩余大量起重機、推土機、開山機、吉普車等軍用物資。呂志和認為,香港乃至東亞地區正處于戰后恢復期,基礎建設工程頻頻上馬,重型建筑機械將大有可為。這讓他決定從美軍處買下這批物資。
當整條船滿載重型機械和二百多輛吉普車抵達香港碼頭時,價值已從幾百萬元翻了數倍。
乘勢而上
只做重型機械的貿易并不是長久之計,“香港始終是彈丸之地,重機械慢慢就會飽和了”,呂志和清醒地看到了未來的盡頭,提早轉型已勢在必行。
此時,又是時局為呂志和提供了機會,或者更準確地說,呂志和十分善于從宏觀大局中尋找商機。
戰后的香港恢復元氣后,人口由1946年的不足60萬人,激增到240萬人,當局開始加大對基礎設施和公共住房的建設投入,建材需求隨之陡增。呂志和手握大把重型機械,自帶競爭力,果斷創立“嘉華”公司,投身以石礦開采為主業的建材領域。
由于設備先進,嘉華順利拿到了觀塘區一帶的大型開山填海筑路工程供貨資格,成為其主要供貨商。由此,呂志和踏上了香港基建之旅。市場需求旺盛時,每一臺開采機就像一臺印鈔機,為嘉華源源不斷地創造著財富。呂志和成了“石礦大王”。
有人統計,香港較
近幾十年的城市建設所需建材中,有三分之一由嘉華提供,香港每四棟樓里就有一棟由嘉華提供建材。呂志和及嘉華集團成為香港較
重要的拓荒者、奠基人之一。
基于工程和建材領域的實力,呂志和讓嘉華的疆土自然擴展到了酒店建設。但他的第一次出手并不被看好。
那是1977年港英政府推出的尖東一帶填海地皮,呂志和斥資6800萬港元獲得其中一塊土地的開發權,準備建高檔酒店。當時的尖東可謂一片荒蕪,充當拓荒者的呂志和被“很多人認為是傻子”。
呂志和堅信自己的計劃同樣是基于對大勢的判斷。他認為,香港已有的商業區已經高度飽和,必然要向外拓展;另外,香港已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旅游業將日益蓬勃,下游的酒店服務業前景可期。而匯豐銀行的支持則側面佐證了呂志和的判斷。匯豐銀行給予嘉華大額貸款,滿足其項目所需。
酒店建設中,呂志和用獨特的設計減少大堂和宴會廳柱樁的使用量,使其更加敞亮、大氣。經營方面呂志和十分清楚,當時的嘉華集團尚無酒店管理能力,需引進強手合作。較
終,其與美國假日酒店達成協議,成立尖東海景假日酒店(即今天的海景嘉福酒店)。
1981年,酒店正式開業,第一年便獲得近億港元的純利。經驗具足后,呂志和將觸角伸向大洋彼岸的美國,在次子呂耀南的助力下,于舊金山先后建起了海港村酒樓、海景假日酒店和皇冠廣場。
至20世紀90年代,嘉華在美國已擁有17家酒店、4500多間客房,員工3500多名。1998年,嘉華集團成為美國第12大酒店財團。
盡管此時的呂志和已身價不菲,但由于低調和始終藏身幕后,呂志和并不被人熟知。直到涉足博彩業,呂志和才走進更多人視野。
2002年,澳門政府決定打破何鴻燊在博彩業40年的壟斷,開放賭權。聞訊者蜂擁而至,包括4個全球賭王在內的20個競爭對手角逐僅有的3張牌照,呂志和的銀河娛樂赫然在列。由于從未涉足博彩業,多數人認為銀河娛樂只是個陪襯。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銀河娛樂卻穩穩拿到了其中一張牌照。
有人認為,玄機在于公布結果的前兩天,呂志和成功說服了賭王謝爾頓●阿德爾森從競爭對手亞美娛樂公司退出,加盟銀河娛樂,二人合力取勝。
也有人認為,呂志和制定的長久經營戰略更符合澳門政府的期待--以88億港元打造澳門首個大型博彩娛樂度假村,以多元化博彩娛樂及旅游會展休閑娛樂業務為主要方向。
此后,73歲的呂志和攜大兒子呂耀東,開始向博彩業全力進擊,將地產、酒店及中國元素融入賭場經營,打造亞洲風格的大型娛樂度假村,使博彩業一改不能帶家人去的傳統,提供多元化家庭娛樂場所。差異化定位,令銀河娛樂后來居上,2013年,銀河娛樂成為全球第二大博彩公司,呂志和變身新賭王,與老賭王何鴻燊并駕齊驅。這一年,呂志和的個人財富也再次刷新,以210億美元凈資產成為僅次于李嘉誠的亞洲第二富豪。
“用諸社會”
從亡國奴到世界級企業家,呂志和時常感慨的并不是自己一路上的艱辛,而是國家的不易及其發展中帶給自己的機會。
他曾公開表示,自己并不贊同“企業家唯一的責任就是賺錢,企業的責任就是幫助股東掙錢”的觀點。在他看來,企業承擔起社會責任,將自己的成功與社會分享、“取諸社會,用諸社會”才是企業更大的價值所在。
從二三十歲起,他便積極推動慈善事業發展,即使在自己較
艱難的時期,也從未間斷過,醫療、科技、環保,尤其是教育事業,呂志和都傾注了諸多心血。
20世紀70年代,呂志和即是香港獅子會等慈善機構的成員,并加入香港歷史較
久遠、較
大的慈善機構--香港東華三院,擔任總理。
童年目睹同胞在眼前慘死,呂志和曾不解地問大人:“為什么我們中國人會這樣被人家欺負?”他得到的答案是:“因為中國人是文盲?!边@句話他終生難忘。隨著事業的發展,個人與社會、國家、民族的關系緊密相連,呂志和愈加意識到:沒有教育就沒有未來。近些年在多個場合提及此事,呂志和甚至會動情地落淚。
知之深,痛之切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將公益事業的重心轉移到教育領域。
洞悉到中國酒店旅游業的人才嚴重匱乏,他資助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興辦酒店及旅游業管理學院,捐建教學樓,設立留學獎學金,并推動了一系列圍繞酒店經營管理素質提升的工程。
如今,香港理工大學的酒店及旅游業管理學院已是全球較
知名的酒店及旅游院系,曾在《全球酒店及旅游課程百強排行榜》研究報告中獲得全球第二的成績。
呂志和也大力支持其他領域的中國學生到國外留學,在海外數家著名學府設立中國留學生獎學金。
至今,呂志和累計捐助支持包括復旦大學在內的國內10余所高校,支持興建了122所希望小學及中學。
2012年,呂志和獲得香港特區政府頒授“大紫荊勛章”,這是香港政府授予公民的較
高榮譽。頒獎詞對他的社會貢獻做出了精準總結:“呂志和博士長期參與社會及慈善服務,表現卓越,尤其對本港各界組織慷慨解囊,并支持商界與政府合作,濟弱扶貧。對教育、醫療、文化藝術、救災及其他善舉,均大力捐助?!?br/>
2017年和2018年,呂志和再次刷新其在教育領域的公益紀錄--向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捐贈1.2億元人民幣,成立“呂志和生命科學學院基金”,興建生命科學科研大樓;向清華大學捐贈2億元人民幣,興建清華大學 生物醫學館兩座全新大樓,助力其生命科學、醫學及藥學的研究與創新。
呂志和接受采訪時說:“生命科學是21世紀較
重要的綜合性學科領域之一,整體而言,中國與世界先進國家還有一定距離,這使我有更大的動力和使命支持生命科學的研究,這也是我特別關注醫藥和生命科學領域的原因”,“中國有14億人口,而且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我們要迎頭趕上?!?br/>
這兩所高校的生命科學研究在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綜合實力較
強的科研機構之一。呂志和希望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杰出人才,助力中國的生命科學研究邁向世界一流。
孜孜布道
致力于慈善服務的過程中,呂志和不斷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世界大戰結束了,物質世界變得空前豐富,人類的困惑卻并沒有減少,資源短缺、社會矛盾激化、政治紛爭,甚至戰爭,這些現象的存在,“很多都是因為貪欲膨脹和人性道德淪喪所致”。
呂志和呼吁:“在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成果和方便之余,我們應該重新重視和守護可貴的傳統價值和道德觀念,珍惜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減少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和紛爭,攜手締造一個和平共融的世界?!?br/>
正是基于強烈的渴望,從2013年起,呂志和便醞釀如何以一己之力推動該價值觀傳播、落地。
1895年,瑞典杰出的化學家、發明家諾貝爾讓自己的財產變成基金,獎勵為人類做出杰出貢獻的突出人才,成為鼓舞人類不斷探索的至高燈塔。
呂志和感慨:此舉的深遠影響遠遠超過日常的捐助。能不能在諾貝爾獎之外,再創一個推動全人類文明道德的世界性獎項?他決定填補這個空白。
2015年,86歲的呂志和宣布,以推動世界文明為目標,輸出正能量價值觀的“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成立,注入20億港元作為首期資金。從2016年起,“呂志和獎”每年頒發三個獎項:持續發展獎(促進世界資源可持續發展)、人類福祉獎(促進世人福祉)、正能量獎(倡導積極正面人生觀及提升正能量以振奮人心)。每名獲獎者將獲得2000萬港元獎金。
為了讓獎項規范運作,呂志和專門成立了呂志和獎有限公司,他本人則跑遍全世界與各方面人士交流學習。在誠意感召之下,前香港特首董建華,美國前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牛津大學榮休校長科林●盧卡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莫言等一批各領域頂尖人士,組成“呂志和獎”理事會和推薦委員會,令“東方諾貝爾獎”名副其實。
三屆評選過后,三大獎項分別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應對世界氣候變化的世界功臣解振華、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無國界醫生、蘭德薩農村發展研究所、伯樂林教育基金會、世界氣象組織,以及全球可再生能源鼻祖漢斯●約瑟夫●費爾摘得。
在一次頒獎后的演講中,呂志和激動地說:“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個體生命宛如天空的流星,只是一剎那的點點光亮,但正是有了這點點光亮的生生不息和代代傳承,才有了人類文明的綿延與浩瀚?!?br/>
令人欣慰的是,從第一屆頒獎開始,無論獲獎個人還是機構,都成為接力者,讓“呂志和獎”的影響力持續倍增,尤其是2017年的獲獎者解振華,直接將2000萬港元獎金轉贈給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了“全球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基金”。
呂志和布道的力量,正在由點點光亮變成群星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