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四五十年代,遠渡重洋是沿海地區很多青年的選擇,甚至是幾代人延續、繼承下來的家族事業。東南亞、英國等地是不少人印象里能夠實現財富夢想的地方,但是這批人出國以后的生活卻遠非想象中的容易。這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現象,如今中國成為經濟發展較
為快速、就業機會較
多的國家。但是那段歷史中有一部分人,在經歷了異乎尋常的艱苦和奮斗之后創造了巨大的奇跡,成為海外華人的典范。英國榮業行創始人葉煥榮就是其中之一。
英國華人首富的商業傳奇
--榮業行創始人葉煥榮
2010年的某天,一個電話打到了全英較
大中國食品超市及批發中心--榮業行的辦公室。一番周折后,圓頭圓腦的中國老頭“葉叔”接到了電話,沒想到電話那頭直接就問:“女王想要給你一個OBE(‘大英帝國士官勛章’),你要不要?”剛放下手中事情接起電話的葉叔滿臉不解,但還是想都不想地回復“要的”。時至今日,這位老人家回想起收到這個好消息的場景,都覺得畢生難忘。
這位老人就是英國華人首富、葉氏兄弟企業主席、榮業行創始人及董事長葉煥榮。
不甘平凡的奮斗青年
1940年,葉煥榮出生在廣東東莞的一個“海外打工世家”,從他爺爺那一代起就開始打工,還曾遠至加勒比。20世紀40年代,父親也榮歸故里,置下田產,蓋了新房。但由于連年戰亂,家道中落,全家被迫遷至香港。在香港讀完中學后,葉煥榮需要出來自謀生路了,或許是受到父輩的影響,骨子里就有遠赴重洋的基因,他萌發了去海外碰運氣的念頭。
1959年,葉煥榮在朋友叔叔的介紹下,帶著50英鎊只身登上了開往英國的輪船。在船上度過艱難的幾個月之后上岸時,葉煥榮口袋里只剩下了10英鎊,養活自己是首要問題。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想要找一份工作十分艱難,較
終,在利物浦客家人協會的幫助下,他得到了第一份工作--在中餐館洗盤子。這份工作一點都不輕松,工作時間長而且辛苦又枯燥。葉煥榮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睡眠都很差,一方面是工作累,更重要的則是因為他對未來充滿著焦慮:自己可以洗一陣子盤子,但不可能洗一輩子盤子,如果是這樣,當初千辛萬苦地偷渡來英國,又有什么意義?
想再多也要先把手里的事情做好,葉煥榮工作勤快、認真,很快就得到了老板的賞識:不僅把他“提拔”為服務生,還經常跟他講做生意的道理、中國人在英國的生存之道等。就這樣,葉煥榮在枯燥和勞累中不斷積累了經驗和見識。兩年之后,他走出了大膽的一步--自己開起了中餐館!
餐館開業沒多久,周邊建起了旅游度假村,一時間客流量劇增,再加上葉煥榮之前積累下的經驗,他的餐館一下子就火爆起來,經常營業到深夜。生意越來越紅火,葉煥榮把在香港的二弟葉吉榮也叫過來幫忙,又籌資擴大餐館面積和開分店。就這樣,葉煥榮的餐廳生意越做越大,幾年之后,他已經擁有了三家中餐館和一家外賣店。
獨具智慧的商業眼光
餐館的生意越做越大,但是葉煥榮心里卻逐漸開始懷疑。華人在英國做的生意大多是開中餐館,可是這么多中餐館,再大能大到哪里去呢?發展空間又有多大呢?有一天葉煥榮偶然讀到了一個故事:
酒店業大亨康拉德●希爾頓,原本籌了一筆錢準備去買下一間銀行,結果出師不利,賣家不斷抬高價格,導致他錯失了入手機會。郁悶的希爾頓來到一家旅店落腳,卻發現旅店里人滿為患,甚至還有人睡在大堂。希爾頓靈光一閃,干脆買下旅店,從此深耕酒店業,讓“希爾頓”這個品牌聞名世界。
這個故事讓葉煥榮恍然大悟:不要局限在既有思維里,要試著“轉換賽道”。帶著這樣的思路,葉煥榮決定換一個方向--既然開中餐館的人有很多,那我不如來做這些人的生意吧。于是,為華人餐廳提供食材用料的第一家中國超市誕生了,這就是榮業行的雛形。
1970年,葉煥榮創立第一家榮業行。一開始它還不能算是一間“超市”,只能算是一家規模尚可的雜貨鋪。那時,葉煥榮租用了一棟四層小樓,算上趕來幫忙的二弟葉吉榮、三弟葉利新,員工總數才十個。但是后來卻能迅速發展并廣為人知,這主要得益于葉煥榮獨到的眼光和判斷。
在選址上,葉煥榮故意避開了市場更廣闊但競爭也更激烈的倫敦,而定在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的小城伯明翰,他認為:“在倫敦開業,就只是大池里的小魚,隔幾條街都不知道你;但如果在伯明翰,開業三個月,所有人都知道了?!笔聦嵶C明,葉煥榮的商業決策是正確的。由于適應了中餐館和華人生活的需要,榮業行大受歡迎。伯明翰發達的高速公路網絡,也讓貨物能夠輕松覆蓋到英國四分之三的用戶,迅速占據華人食物供應市場。
第一家店鋪發展勢頭良好,1978年,葉煥榮又在曼徹斯特開了第二家分店。選在那里,是因為看中了它靠近利物浦舊中國城的優勢,能夠更好地為華人商戶提供服務。
到了1988年第三家榮業行開業之時,葉煥榮終于做出了“殺回倫敦”的打算。但是他的決定再一次讓人意外:他沒有把店鋪開在倫敦市中心的中國城,反而去了中國人不多的北倫敦。葉煥榮這次的理由是:希望打破榮業行只賣東西給華人的刻板印象。事實再一次證明葉煥榮是對的,榮業行后來之所以能成為全英國較
大的中國貨超市,正是因為贏得了英國社會主流群體的認可。
從1970年到1995年的二十多年,從伯明翰到曼徹斯特再到倫敦,四家榮業行拔地而起。而且,如今的榮業行早已不僅僅是中國超市,而是發展為以大型連鎖超市為核心的綜合商業實體。葉煥榮也早就不再僅僅做零售批發,而開始做商業地產。位于伯明翰的榮業行總部,已成為一個集中餐、診所、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多種服務為一體的中心。2004年,葉煥榮再度把握住市場機遇,開啟了電商渠道。
融入血脈的故土情懷
雖在英國打拼多年,但是葉煥榮骨子里始終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并一直以中國人自居,無論處世風格還是對子女的教育,葉煥榮始終都秉持著傳統的中國觀念。
葉煥榮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孩子們都在英國出生長大,秉承著華人勤勉學習的優良傳統,從名校畢業后,紛紛回到榮業行,在企業里擔任不同崗位職責。葉煥榮卻給葉家的兒女定下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他們可以跟任何國家的人談戀愛,但孫子輩必須得是“黑頭發、黃皮膚”,和他長得一樣,是地道的華人。換言之,必須要跟華人結婚生小孩。這對從小在英國長大的葉家子女來說可能有點不近人情,但是這確實是葉煥榮對中國血脈和情懷的堅守。
除了對自己子女的教育,作為在英國享有極高聲望的華人代表,葉煥榮也十分關心同胞們在英國的生活,尤其關注年輕人的教育。葉煥榮雖然自己沒上過大學,沒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是十分注意學習,每天讀報紙、看新聞,在關心天下大事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對于后來在伯明翰城市大學和阿斯頓大學獲得榮譽博士學位,他自己認為更多的則是一種“虛名”,而系統的高等教育無比重要。因為只有好的教育才能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只有當越來越多的華人學子來英留學,學成之后,才能代表中國精英人士發聲、為促進文化交流助力。
2000年,葉煥榮以個人名義成立助學金,資助經濟困難的華人來英留學,每年名額大約30至35名,資助額度在3萬至4萬英鎊之間。四年后,本著進一步促進中英交流的目的,葉煥榮聯合英國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設立“葉煥榮兄弟獎學金”,每年全額資助來自北大和清華的中國學生到劍橋大學進修,并資助劍橋的英國學生,前往中國留學。如果榮業行的員工子女讀大學,葉煥榮一律給予每年1500英鎊的助學金。
除資助留學生外,葉煥榮還是中英經濟文化交流的使者。他牽線伯明翰市與廣州建立友好城市關系,并支持很多中英經濟文化交流活動。葉氏企業還在伯明翰市中心建立一座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寶塔。此外,葉煥榮還非常關注中國人的國際形象,他強調“中國人首先要自愛,別人才會尊重你”。他在榮業行設立一面穿衣鏡,要求每個工作人員照鏡子,正衣冠,“因為我們走出去不僅代表榮業行,更代表中國人”。這是他在為中國人被世界尊重盡一份力。
如今已過古稀之年的葉煥榮已經把生意都放手給家族中的小輩打理,自己處于半退休狀態。經歷過風雨之后,他心態越發平和淡然。葉煥榮的座右銘是八個字:勤思、勤勞、公正、無私。這幾個字被他掛在榮業行的辦公室,他認為這較
能代表中國人的特質,同時也希望葉家后代能夠牢記。在葉煥榮看來,中國人漂泊在他鄉、在海外打拼求生,很不容易。無非就是骨子里的那股堅韌、果敢與拼勁,促成了一個又一個傳奇。中國人謀得更好生活的夢想,讓他們可以像草一樣扎根于一片陌生的土地,頑強生長。
“你問我當初為什么要到英國來,如果我說“我想成為有錢人”,這是不對的;但是如果我說“我討厭貧窮”,這是一個好答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