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臺表演領域,他總能迸發精妙創意,作品無論在業界還是普通觀眾中,都大受好評;在戲劇教育領域,他將戲劇帶進社區、帶入學校,較
大限度地開拓戲劇在智能啟蒙、人格塑造和世界觀形成等方面的作用。他將劇團慈善化,將戲劇變為課程,他以自己的奇思妙想,通過戲劇完成了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
如今,葉遜謙又找到了更“好玩兒”的事。他將戲劇教育送入邊遠山區,扶貧同時扶智扶志;他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戲劇,暢通文化傳承渠道,并搭建起中西方文化交流橋梁。以戲劇為支點,沒什么“野心”的葉遜謙,正以小人物的小力量,把中國推向前進,同時在中國和世界之間建立更緊密聯系。
采訪過程中,葉遜謙經常提及的,而且講起就滔滔不絕的,便是中國近些年來的變化。生長于北京,成長于香港,又親眼見證中國經濟、政治、文化飛速發展的葉遜謙,對“變化”這個話題,很有發言權。
談及祖國近些年的變化,葉遜謙字里行間都是抑制不住的喜悅,但他也說,內在的更深厚變化,其實需要很多個70年去積淀。葉遜謙一貫的行事風格就是“制定大目標,做好小事情”,對于文化發展這個宏大目標,葉遜謙仍在反復強調不能急躁,他說:“走著,走著就好?!?/div>
以“喜歡”為開頭的故事
葉遜謙的人生,始終被興趣和喜歡牽引。
1977年,葉遜謙出生于北京的一處四合院中?;顫姾脛拥男愿?,加上四合院所特有的緊密鄰里關系,培養了他極強的交流能力。他很喜歡也很擅長這種交流,這種喜歡和擅長,一直延續至今。
除性格活潑之外,兒童時代的葉遜謙,還表現出另一個對他一生產生深遠影響的特質,那就是愛表演。幼兒時期的他,就很喜歡講故事,在學校給老師和同學講還不過癮,每天回到家里,還要纏著給父母講。
6歲那年,葉遜謙舉家移居香港,他的活潑個性,隨著成長也愈加彰顯。小學時代,他就積極參加學校的跳舞表演,初中時候,就因為喜歡而報學了戲劇課程。當然,廣泛發展興趣愛好的同時,葉遜謙的課業也始終佼佼,中學畢業后,他被香港大學的牙醫專業錄取。
無論是香港大學的頭銜,還是牙醫這一象征著尊敬與富足生活的專業,這一喜訊都足以讓全家為之興奮,可葉遜謙自己卻并不如家人那般高興。想到作為牙醫平淡無奇的一生,葉遜謙對戲劇和表演更加喜歡,時間越久,這種喜歡就愈加強烈,終于,學習牙醫兩年之后,葉遜謙鼓起勇氣向家人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他想重新選學戲劇專業。
不出意料,家人對葉遜謙的“熱愛”并不理解,特別是本身就是藝術工作者的父親和祖父,更是以自身艱辛對葉遜謙反復勸說,希望能讓他放棄這一“不明智”決定。誰料,一向乖巧懂事的葉遜謙這次卻異常堅持,雙方僵持不下之時,還是身在印度尼西亞的祖父發話,才讓這場愛好與前途的“對峙”結束,“他肯吃這個苦的話,就隨他去吧!”
就這樣,葉遜謙離開香港大學,進入香港演藝學院學習導演專業。
“當時就是想干自己喜歡的事情?!毙膽褵釔鄣娜~遜謙,像一只放飛自然的雄鷹,全身心投入嶄新的學習和生活中去,而且,也很快就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有了卓越表現。一入學,他就奔忙于各種實踐活動,表演之外,還去學校給學生們講課。
葉遜謙的努力和優秀,贏得了老師們的肯定與支持,不僅為他提供豐富資源,還在畢業前一年,給了他去美國留學交流的機會。
2002年大學畢業時,葉遜謙在行業內已積累豐富人脈,甚至包括英國文化協會這樣的“大咖”。當然,雙方的合作還是靠葉遜謙的努力得來的,當時,英國文化協會赴香港聯合演出,需要招募一名同時精通英語、粵語和普通話的演員。找遍演藝學院全校,只有葉遜謙一人符合要求。雙方合作之后,英國文化協會又發現,這個年輕人不只是“會說話”,更是“善交流”,在戲劇表演方面,也極富張力且經驗豐富。一來二去,雙方便成為很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延續十余年,英國文化協會每年到香港進行表演,都由葉遜謙搭橋。
在戲劇行業浸潤時間越久,葉遜謙對戲劇表演的力量就看得越清。他不再想做單純的表演者,而是試著思考和嘗試,如何進一步發揮戲劇激勵、引導和教化的力量,將戲劇變為媒介和支點。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有了明確想法之后,葉遜謙開始著手創建一個團隊。于是,2007年,他和5個志同道合的戰友,組建了一個名為Theatre Noir的劇團。Noir在法語里的意思是“黑色”,黑色是不同色彩的匯合,也是吸收能力較
強、放射能量較
快的顏色,葉遜謙之所以給自己的劇團起這樣一個名字,就是希望劇團能夠較
快速度地汲取能量,然后反射給社會。
劇團建立之初,所確定的開啟戲劇力量之源的第一個落腳點,便是在學校推廣戲劇教育。葉遜謙笑稱自己善于“緊跟政策步伐”,他的事業之所以能快速起跑,并在日后取得卓越成績,很大原因就在于他善于“借勢”。當時,正值香港政府也有向學校推廣戲劇教育的計劃,Theatre Noir的努力從開始就有了正確方向。
葉遜謙對于目標并不急于求成,他明白,轉變學生和社會對于戲劇的觀念是個“慢功夫”,可戲劇對英語能力的提升,效果卻立竿見影,“傳統的教育,對語言實踐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不知道為什么這么說,也沒有反復練習的動力。我們戲劇就給了學生這樣一個動力”。葉遜謙堅信,從這個“快效果”出發,充分發揮戲劇力量的大目標終將水到渠成。
果真如葉遜謙所預料的那樣,他為學生們找到了一種“好玩兒”且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戲劇需要孩子們說好臺詞,明白臺詞的意思,甚至需要孩子們自己寫劇本。這種活潑的語言學習方式,不僅學生們喜歡,而且收獲了老師們的認同,學校之間都相互推薦起了“Theatre Noir”以及他們的戲劇教育方式。就這樣,Theatre Noir創立第一年,就成了“香餑餑”,有時,葉遜謙一天就能接到好幾個邀約電話。
有了這樣的開門紅,Theatre Noir戲劇教育的影響開始變得愈加深遠。2008年,Theatre Noir獲得優質教育基金資助,籌辦兩年的新高中音樂劇學習計劃;2009年,在優質教育基金的資助下,開展為期四年的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課程;同年,受牛津出版社邀請,撰寫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Drama(從戲劇學習英語),成為新高中戲劇選修課教科書。也是這一年,香港教育局邀請葉遜謙進行一系列教師專業發展課程,以適應新高中課程的學與教。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官方都是與教育學院、師范大學之類的學術組織聯合進行此類培訓的,與民間組織聯合尚屬首次,而且,這一合作也長久地持續了下來。
戲劇教育大幕拉開后,葉遜謙對于戲劇在傳遞正能量方面的信心更加堅定,他開始思考,如何讓戲劇的力量向更大維度擴展。
創造驅動,開啟更大舞臺
葉遜謙和合作伙伴確定的開啟戲劇力量之源的第二個落腳點,就是開設戲劇工作坊,讓更廣泛人群,接觸戲劇,參與到戲劇表演和創作中來。
“愛玩兒”的葉遜謙,為對戲劇工作坊感興趣的人們創造了一種“好玩兒”的參與方式。他不強加自己的思想和觀念,而是為參與者規定戲劇主題,讓他們自己去觸發靈感。葉遜謙堅信,灌輸在教育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畢竟有限,通過戲劇營造的互動氛圍,才可能讓人們主動探尋生活的種種正面意義。比如,他在第一年的某次工作坊活動中,就為參與者們定下了“潮”的主題,他讓大家演服裝公司老總:“什么是潮,什么是潮人,其實就是自己的定位,與朋友的關系、與社會的關系,而不單純是好看的衣服?!?br/>
對于這次嘗試,葉遜謙仍舊不急不躁。他不奢望這樣的互動能對所有人的觀念產生神逆轉,他認為,只要改變了一個人,哪怕只是埋下了改變的種子,他就很滿足和感動了。這種深深刻有葉遜謙標簽的滿足論看似有些阿Q,但在逐漸被浮躁充斥的社會中,這樣的簡樸滿足珍貴且有效,葉遜謙和他的團隊在戲劇教育領域逐漸站穩腳跟。
在大力發展戲劇教育的同時,葉遜謙也沒有忘記自己的老本行——舞臺劇表演。Theatre Noir的第一部原創音樂劇《動物莊園》,一經推出就備受矚目,一舉奪得香港舞臺劇“較
佳女配角”“較
佳原創音樂”“較
佳服裝設計”和“十大較
受歡迎制作”四項大獎。好的開始意味著更多選擇權,有了這樣的開門紅,葉遜謙有能力也有機會探索戲劇的獨特魅力展示方式。
比如,在表現青少年生活和精神狀態這個題材上,他沒有選擇《歌舞青春》式的熱鬧大團圓,而是推出《13》這樣集明媚與晦暗于一體的現實表達劇目,“要學會往前看,路很長,總會有更好的一天”,這是他期望通過《13》這部戲所完成的觀念傳遞。為充分展示戲劇的魅力,葉遜謙在選角上也頗具創意?!?3》在選擇演員時,沒有從專業演員中選取,葉遜謙自己去學校找人,找對戲劇表演有天賦的人,甚至是壓根沒有接觸過戲劇的素人。
注入諸多創意的《13》一經推出就給香港社會帶來了別致感受,一位藝術發展局委員就向葉遜謙詢問,如此有表現力的演員是從哪里找來的,“就是香港??!”委員很震驚,誰都不會想到普通的香港小朋友也有如此專業的舞臺表現力,“只要給孩子們找到喜歡的路,他們就一定行的!”這又是葉遜謙對于戲劇力量的一次成功且深刻的挖掘。
更難能可貴的是,《13》除了中英語場次以外,還推出了全港首個大型“全民通達”專場,提供口述影像及字幕,讓視障和聽障觀眾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樣,感受舞臺劇魅力。讓盲人觀看和參演舞臺劇,這是任誰都無法想象的事,葉遜謙卻做到了,這一創意源頭,是2009年的一部叫作《西游記》的舞臺劇。當時,香港殘疾人藝術的第一機構——香港展能藝術會邀請葉遜謙導演《西游記》,一起合作的,就是七個有聽力障礙的演員。合作并不像想象中那般困難,在手語老師的幫助下,這些性格和善的演員和葉遜謙溝通得輕松愉快。上演之后,《西游記》反響很好,并且走出國門,在美國華盛頓的Questfest視覺劇場藝術節上精彩亮相。有了這次的成功,葉遜謙就想著,既然聾人可以欣賞舞臺劇,只要配備專業講解,盲人觀眾也可以,這一想法,終于在2011年上映的《13》中成為現實。
不只是殘障人士,為了將戲劇藝術推廣至更多更廣人群,Theatre Noir早就通過與本地的藝術及慈善團體合作的方式,將戲劇藝術推廣開來。比如,從2009年開始,Theatre Noir就與濕地公園合作,兩年推出五個原創劇目,演出超過80場;2010年與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合作,舉辦“一天●夢游●;舞臺”計劃;2011年,受何鴻毅家族基金邀請,為大型展覽《我的家在紫禁城》進行設計并帶領互動導賞。學校演出方面,Theatre Noir共打造四部原創英語巡回劇TrueMan Show:《Cinder-Ella》《BlueBlood》《WithLove,William Shakespeare》及《ArabianNights》,葉遜謙和他的團隊希望通過高素質的演出及內容,將對戲劇的熱愛萌芽播撒于中小學生心中。
為了讓低收入家庭也有機會與戲劇產生親密接觸,葉遜謙還將戲劇帶進社區。葉遜謙寫了一個講述夢想的劇本,演員則大膽啟用尋常巷陌的大媽,排演結束后,這部劇被推往學校。鮮活的生活,濃重的煙火味,這個劇一上演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討論,朝陽般熱烈的中學生們,看著一群大媽在舞臺上談夢想,內心的沖擊可想而知。孩子們不禁思考自己的夢想是什么,看過此劇的成年人們也開始追溯自己在棱角被磨光前的渴望和努力。這些正面力量的激發和傳遞,都與葉遜謙創意的目的相合。
創意的一次次成功,讓葉遜謙的舞臺變得更大、更遠,他開始沖出香港,擴展至內地。
回內地排戲,是葉遜謙一直以來的愿望。2012年,他和Theatre Noir攜原創舞臺劇《莎翁的情書》,一舉收獲了內地觀眾的認同。與以往的所有劇目一樣,葉遜謙仍不灌輸觀念,而是引導觀眾思考,這一次,他切入的話題是老生常談卻又經久不衰的“愛情”。
葉遜謙對于藝術始終有自己的獨到理解。他認為,自己的每一部戲,如果觀眾看過后沒有任何感覺和思考,那就失敗了,所以,他的藝術,必須建立在自己的觀察、傾聽以及對觀眾需求的思考上,他想讓自己的劇目成為舞臺上的一面鏡子,觀眾既能從鏡子里看到自己,又能在看過后引起共鳴。為實現這一目標,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的葉遜謙不斷和觀眾交流,每次表演結束后,他都讓觀眾加自己的微博,對于大家提出的看法,他每一條都要看,而且盡量給予答復。就這樣,《莎翁的情書》公演到第五輪,劇本仍在不斷修改,無論內容還是表達方式,都朝著內地觀眾更加喜歡和認同的方向趨近。之后的劇目《快遞人生》,也延續了這樣的思考和風格。這種近乎苛刻的工匠精神,對整個戲劇行業也產生了積極影響,香港的從業者、內地的從業者,雙方在不斷的思維碰撞和觀念融合過程中,也極大地促進了整個戲劇藝術體系的提升。
舞臺劇之外,葉遜謙還將他堅持已久的戲劇教育帶往內地,與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合作,葉遜謙將戲劇工作坊開到了內地。因為有太多新的想法和創意,葉遜謙根本無法停止腳步,在北京,他白天排戲,晚上去工作坊,時間允許時,還會到學校講座,即便是周末,他也不會歇在酒店,而是去工作坊幫忙。對于繁忙,葉遜謙很是享受,他喜歡與人交流,也驚喜于不同思維碰撞時產生的明亮火花,“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東西去學習,和不同的人交流能激發我的靈感”。
開朗的個性與持續不斷的努力,讓葉遜謙擁有了更多機會,短短幾年間,香港話劇團、香港藝術館、香港青年協會、香港濕地公園、世界自然基金會,以及諸多內地組織,都成為他的合作伙伴??墒?,葉遜謙似乎并不滿足,思維另類的他,在攀上成功的高點之后,又做出了一個令人大跌眼鏡的舉動。
2013年,葉遜謙決定,將Theatre Noir徹底慈善化。
把一家運行還不錯的公司變成個慈善團體,聽到這個消息的人,第一反應都是覺得葉遜謙瘋了。但葉遜謙考量的卻是整個劇團的發展。他知道,作為Theatre Noir的創辦者,如果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劇團永遠都不可能做大,只有將劇團徹底慈善化,他一直以來所追尋的用戲劇對話社會、擴散正能量的大目標,才能得以實現,Theatre Noir自身,也才可能有長足發展。
經過十余年的努力,葉遜謙為自己喜歡的戲劇構建了一個龐大舞臺。華麗轉身的他,又繼續以戲劇為支點,向著更遠、更寬廣的地方行進。
戲劇為鑰,小人物的大志向
從內地到香港,再從香港到內地,一路走來,葉遜謙對中國社會的變化,感觸頗深?!拔倚r候住在米市大街,回來看我就明白了,國家真的是繁榮起來了?!比~遜謙說。
從貧瘠到富庶,從落后到先進,葉遜謙為祖國的繁榮發展倍感欣喜,卻也充滿壓力,他敏銳地察覺到,經濟政治快速發展之時,文化則成了缺口。
回憶起自己2011年初到內地之時,當時,他和團隊以舞臺劇《莎翁的情書》為主題,舉辦了一系列莎翁校園行和莎翁高校行活動,令葉遜謙驚訝的是,當時中國內地對于戲劇教育居然還是零概念?!盁o論是中小學還是高校,他們對戲劇教育的概念就是拍個戲,沒有將戲劇作為教育的方法、手段和平臺,讓孩子在與戲劇的接觸過程中,提升他們的各種能力?!敝钡饺缃?,回憶起當時的感受,葉遜謙還是難掩驚嘆。香港的戲劇教育早在20世紀70年代便已上路,彼時,戲劇已作為能夠啟發學生思考的創意門類,發展得相當成熟,僅葉遜謙自己帶領的團隊,就已經與香港200多所中小學有過合作。很多人理所當然地將內地戲劇教育的落后歸結為香港學校和內地學校的理念差異,葉遜謙卻不這么認為:“根源是一樣的,都是要考大學。但戲劇能提升孩子們的多種能力,自信、自省能力、語言能力、交流能力、團隊精神、創造力等,從核心素養的提升角度講,戲劇能幫助彌補應試教育的缺憾?!?這種觀念上的差異,以及對戲劇在認識方面的偏差,就是葉遜謙,以及像葉遜謙這樣有志于此的戲劇人想要著力推動的。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葉遜謙逐漸感覺到,祖國人民在精神、文化和意識等層面的追求,比三五年前他初來內地之時已大有差異。有一件事讓葉遜謙印象頗深,那次,他們去青島的一所重點高中開設戲劇課。去之前,葉遜謙很是擔憂,他知道高中生學業壓力大,重點高中更是如此,于是,便和校方商定,先試驗一下,和學生們一起“玩兒”兩個小時,讓孩子們先感受一下戲劇究竟是什么。沒想到,當葉遜謙和他的伙伴們推開教室門的時候,迎接他們的,是鴉雀無聲的人群,以及充滿好奇和渴求的眼神?!皩W霸”們不再刷題,也沒有交頭接耳,“我們就跟他們玩兒”,短短的兩個小時,就這樣在愉悅中度過了。長期被學業所累的孩子們高興極了,班主任說的一句話,更是讓葉遜謙又驚又喜:“他說這個事情真好,這幫孩子平時的狀態就是蒙頭學習,我真的好久沒有見過他們包括我自己,這樣真心、開懷地笑了!”
這樣的效果讓葉遜謙既驚喜又滿足,他說,讓孩子快樂相對簡單,但讓擔負教養重擔以及升學壓力的老師和父母開心快樂,卻并不容易。這樣的戲劇分享課程,就算沒有達到開啟孩子核心素養能力的目的,較
起碼也讓老師、孩子和家長,在那一天,放松、自在、開放地跟戲劇“玩兒”了兩三個小時,對所有人來說,也都是一種解壓,這種舒緩,彌足珍貴。簡樸的滿足論再次發揮作用,葉遜謙就這樣堅持了下來。
當然,不懈的努力之后,葉遜謙對戲劇教育在中國的發展也變得越來越有信心。2015年之后,他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探討戲劇教育,主動邀請他進行培訓和分享的群體,也從單純的戲劇教育行業,擴展到整個教育行業。對戲劇教育感興趣的,不再是單個學校,或學校聯盟,而是擴展到不同的教育機構,甚至主管教育的部門。較
近,葉遜謙就在著手與清華大學出版社商討相關書籍的出版事宜。內地發展戲劇教育的渠道變得越來越寬。
有了這樣的激勵,本就繁忙的葉遜謙變得更忙了,他像超人一樣,不知疲憊地奔波于祖國大地,僅2015年到2017年兩年時間,他就跑了中國的大概32個城市。單打獨斗了好幾年,積累了很多經驗和人脈的葉遜謙,在2018年的時候,又成立了專門工作室,負責組織內地的戲劇教育。工作室的成立,讓他的戲劇教育體系更加完善,也讓他有了訂立更大目標的資本?!案斈旰芟?,我們也沒有任何野心。其實要說沒有野心也不是,我們較
大的希望,就是讓所有孩子都能堅持戲劇教育?!比~遜謙語氣戲謔,但態度認真。
這個野心其實很大,全中國有那么多孩子,而且,有那么多的孩子還生活在連接受義務教育都很困難的偏遠山區。即便如此,這些常年生活在落后山區的人們,還是對戲劇教育充滿興趣。一次,葉遜謙和他的團隊在云南做項目,那天,他們把戲劇門票發給孩子,讓他們拿回家中。很多孩子的家里一輩子都沒接觸過戲劇,心懷好奇地去看過后,便都是感動和贊嘆,“哇,原來我們的孩子是這樣學習的!”這些精神貧瘠、父母或兒女因打工常年不在身邊的人們因為戲劇,覺得世界和未來明亮了起來,邊遠學校的領導,也通過這樣的分享課,了解了一直所強調的“提升核心素養”,究竟該從哪里入手?!皩嶋H上,我們是通過這些孩子,倒逼回去,進行精神脫貧。我們讓參與進來的孩子和成人,在精神上感到富足,我們無法給予他們一年的糧食,但可以給予他們一周的快樂?!?br/>
這是葉遜謙和他的團隊近幾年持續努力的方向。目前,葉遜謙團隊已經與美麗中國搭建起合作意向,不僅面向學生,更面向美麗中國的支教老師,為那些身在山區的老師進行培訓?,F在,他們正在為大約30多名老師進行深度培訓,公開課、分享課所覆蓋的老師范圍,已達一兩百人。老師是孩子的啟明燈,在老師這里播撒下戲劇教育的種子,戲劇教育才可能慢慢被帶到普通課堂中去。
關于戲劇教育,概念已基本普及,要做的工作仍舊很多,下一步,葉遜謙和他的團隊們,想要繼續研發出真正好的戲劇教育,并實現其與家長、學校教育部門的深入融合,徹底發揮戲劇在提升孩子核心素養方面的作用。
除了用戲劇教育啟蒙、扶智之外,葉遜謙還有一個大愿望,就是用戲劇作為橋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完美結合,將厚重的中華文明通過戲劇展示于世界舞臺。
過去,葉遜謙將世界文學、英文放在戲劇教育這個盤子里進行推廣,如今,盤子里的東西,換成了傳統文化、中國文明以及中國語言之美等彰顯中國軟實力的內容。這樣的內容很多,表現方式也很廣泛,這給了總能迸發奇思妙想的葉遜謙足夠大舞臺,他信心滿滿,也樂在其中。在上海的一個項目中,葉遜謙和他的團隊,用戲劇呈現《論語》;2018年上演的音樂劇《故宮里的大怪獸》,讓中國孩子和中外游客想起故宮,不只是壯美到有些高冷的建筑,還有墻壁上、宮門前刻畫的每一只脊獸,以及承載在這些脊獸身上的美好故事;較
近在做的名為《壯美中軸》的劇目,則是用戲劇的方式,去講述中軸線上的建筑物、老藝人,以及一代代傳承和創新的工匠精神;在丹麥,葉遜謙和他的團隊用京劇《夜鶯》及越劇《八仙過?!放c安徒生故事成功對碰,他們也在和丹麥藝術家共同思考,打造一部有關兒童保護的劇目,去喚醒家長和老師對于孩子保護的思考;他們以戲劇為載體,通過民間交流的方式,讓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進入彼此國門,加深在文化和思想方面的交流與認同。當然,葉遜謙也在努力將這一切系統化,并盡快納入官方軌道,以讓這樣的交流方式變得更加穩定和暢通?!案澜绺鞯氐呐笥呀煌院?,腦洞就更大了,而且發現原來我們國家也有那么多熱衷于這個領域的朋友,在努力呈現不同主題。工作越做越寬闊,‘可以玩兒’的太多了?!卑岩磺卸夹稳莩伞昂猛鎯骸钡娜~遜謙,覺得自己現在從事的,是全世界較
幸福的行業,幸福感的來源,便是孩子在面對戲劇時的認真狀態,以及有幸能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認真做這件事。
“真正好的戲劇教育,第一是增強孩子們的體驗感,第二是對孩子進行正向的引導和啟發,較
后,則在于是不是能給孩子賦能。這個過程其實是跟以前所謂的戲劇培訓,以及我們現在做的戲劇教育不一樣的,因為教育的本質不只是知識灌輸,還在于體驗、啟發、引領和賦能,引導孩子的世界觀不斷延伸擴展,從關注個人,到關注身邊人,再到城市、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未來,我們希望戲劇教育能在這些領域做得更好?!比~遜謙相信,戲劇雖然看起來很微小,但以戲劇為支點,卻能啟動大夢想,他正在為這個“大目標”的實現,一點一點地付出努力。